logo标志
 
洗鼻壶社区
 
 
 
洗鼻壶社区
 

读万古江河收心字

2012/12/8 22:16:18

信息内容

引言

今年各界各场都挺热闹的。但同乡会的成立使在京民乐老乡们着实高兴了一阵。我想大家如果在闲暇时,能把供大家一起分享的东西拿出来晒晒也不妨是一种交流。

近日读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的收心字就拿出来晒晒,本来此书可以说是字字玑珠,但大家都忙,可能没时间看,看看我的收心字也能多少获益的。收心字大都是许先生此书的小标题等。这样可能对先生不敬,再次道歉了。

今年初,读《乔布斯传》时,公司同仁把我的收心字放到了公司的网站上,据说很受大家欢迎。所以这次把《万古江河》的收心字就放在老乡会的共享群里,在这里供大家分享。再次感谢张淮林副会长送我的《止于至善》一书,该书也是值得一看的好书。另如果大家有时间也看看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一书。

 

                             穆一

                             2012-11-21匆匆

         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和开展                                         

       许倬云 著

 

1.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在“中国”这个观念还未形成时,人类早已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活动。他们从旧石器时代茹毛饮血,渐渐懂得栽种、畜牧,自己生产食物,也开始群居,发展出多元的地区文化。经过分分合合,这些地区文化逐渐聚合为几个主要的文化系统,成了日后中国文明建构的基础。

 

第一节

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

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面貌

以沙漠草原为主的草原文化

两条大河,两个文化区

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

西南的高山文化

西北的丝路文化

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中国古代人类的传承

                   20万年前 非洲

中国旧石器的传统特色

旧石器时代早期最著名的“北京人”遗址

                 50万年前开始

元谋人(50-60万年前)和蓝田人(70-50万年)(110-115万年)

旧石器中期的遗存

旧石器晚期的山顶洞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工艺水平

人类开拓了精神生活的领域

 

第三节

 农业与聚落

    从采集食物到生产食物

    仰韶文化遗存中的农业

老官台的农业遗存

南方的稻作遗存

南方与北方的原始建筑

  

第四节

 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及聚合过程

    

 

第五节

 古代传说与族群分合

    盘古创世与印度传说有关

    黄帝故事包含不同的主题

    炎帝蚩尤

 

第六节

 复杂社会的出现

    5000年前的人类社会正是十分复杂、

 

第七节

 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发展的比较

    两河地区的农业早于中国最早的农业文化,至少有一两千年

    距今四五千年前,两河流域出现大型复杂社会

 

2.中国文化的黎明

(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3世纪)

中国文化终于涌现了。由商到周,华夏文明体系逐渐明朗成形。更重要的是,中国文明思想体系,亦即北方的儒家与长江流域的道家,两者相互交流影响,形成了中国型思想的核心。许多有关人生意义与终极关怀的概念,在此有了明确的界定。

 

第一节

进入青铜时代

    人类最早使用铜制品是在今土耳其的恰约尼遗址发现的

    马家窑石器的青铜刀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中国的青铜工艺由西方传入

    青铜文化与国家政权有关

    车是外来事物

 

第二节

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商文化分为先商、早商及晚商三个时代

卜辞是殷商文化的时代性特色

成熟的文字优势,使商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主流

    居于领导地位的政治体,足以发挥文化核心的作用

商王国神主体具有普世性格

 

 第三节

华夏文化体系--西周封建与“三代”观念

    周人的文化渊源是多源的

    周人提出的“天命”观念,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突破

依仗宗教纽带,周人的统治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异质文化共存,有多元色彩

周人建立一套历史教训,以为警惕

夏商周三代嬗替的秩序,是周人的历史观

 

第四节

   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地方文化与融合

      周人贵族社会上层,有其共同的文化

      社会变动实质上重组了原有封建体制的秩序

      孔子是失势贵族的一分子

      新富人以财富取得地位,发展另一文化

      文化交融具有两元特质:主流性与地方性

 

第五节

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学说及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孔子思想是中国思想的核心

    孔子对天命意义做了新解释

    命、性、仁是连串在一起的三个观念

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成为“仁人君子”

孔子时代的诸家皆以仁肯定人性的可贵

阴阳五行关注自然与神秘力量

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与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

 

第六节

   南方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融合

      南方力量的崛起,由楚国立国始

霸王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文化内容因而更为丰富

      楚人吸收了北方的典章制度与学术思想

      楚国的政治制度少有累世专政的世家

      南方的思想文化融合了北方的文明特征,使内涵更丰富,生命力更强劲

     

第七节

   编户齐民:国家组织与人们生活

       编户齐民制度诞生的最大动力是战争

     郡县制度的设立,影响两千年

     郡县制使流官代替了世袭,所有权改变

     不必具有贵族身份就能取得土地所有权

     实行征兵制

     成文法典陆续出现,十分注意公信力

     贵族特权的姓氏,一般百姓也可以采用

  

第八节

生活资源与生活方式

   北方是黍稷,南方是稻谷,小麦已相当普遍

豆类也是重要食物

蔬果栽培是农业中的重要成分

肉食是贵族们的享受

日常用具的专业化及规模日益显著

养蚕抽丝的丝织工艺始于中国

楼房要到战国末年才出现

历法到了春秋时代仍有地方性的差异

 

第九节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南北文化系统经常接触,不断抗衡,成为发展的动力

中国单一书写系统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有密切关系

中国文化是两元融合的观念

 

 

3.中国的中国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中国开始蜕变,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秦汉帝国的制度,建立了“天下国家”体制,而精耕农业、市场网络与文官组织,也成为中国文明的特色。由于普世帝国的稳定性,中国在历经一次又一次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对抗后,仍能延续而不崩解。同时,新进的佛教挑战了儒道体系,这外来的信仰终于融合在中国文明之内。

 

第一节

  普世国家体制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占据了一个划时代的位置

秦王政,循秦国三世经营征伐。公元前230至前221年,十年之内,吞灭六国,终于统一了当时中国文化涵盖的地区。在他治下,确立了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占据了一个划时代的位置。

秦帝国本质仍是秦国的延续

汉代中国政权逐渐走向开放

汉代皇帝制度与秦代相比有两处不同

开放性与复杂性

 

第二节

  精耕农业与市场网络

    劳力多,耕地少,形成精耕农业

    精耕农业的逐项要求

    畜养禽畜,是农业收入的重要项目

    农村成为手工业产品的主要产地

    流通机制与经济交换体系的建立

    由市场网形成道路网

    网络的隙地最不稳定,形成诸多农民起义

 

第三节

  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

    整合先秦思想学派的前期工作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集大成的学说

    董仲舒的宇宙观对西汉的学术政治有深刻影响

    西汉儒家的豪气至东汉消亡

 

第四节

  民间的信仰

     山川祭祀与英雄崇拜互为交融

     气”的观念:对不可知神秘力量的畏惧与尊敬

     长生不老的观念:对生命的珍惜与依恋

 

第五节

  北疆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农耕与畜牧共存

    游牧文化的远祖在四千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代

    西域有居国与行国两种政治组织

    东西交通路线并不只有丝道

    族群间的频繁接触带动贸易和文化交流

    饮食文化革命:麦子成为主食

    西方疾病进入中国

 

第六节

  走向南方

    汉文化南进

    汉武帝时人口大量南迁

    逃避瘟疫和赋税是南迁的主因

    三国时吴国因人口导入而受惠

    汉代开发西南地区

    随贸易前行的“道”

    司马相如和朱买臣是著名的移民

    南方的开发是世界史上一个重要课题

   

第七节

  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的形成

     佛家填补了中国文化的空白

     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信仰,是对神抵的祭祀与对祖灵的崇敬。神抵通常是自然力的神化;祖灵是由生殖而衍生的慎终怀远,也是亲子之情的扩大。神抵与祖灵的信仰,没有深刻的教义,对人生种种终极关怀,不足以提供普世超越的解释。来自印度的佛教填补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空间。而且在其刺激之下,中国传统的神抵信仰,也发展为本土的宗教—道教。

     佛教的影响是渐进的

     玄学之兴,使佛教有所依托假借。

     佛家使中国有了宗教并激发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儒道佛三家激荡,互相影响

 

第八节

   秦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秦汉衣着地区性差异显著

富贵人家食物中多野物

锅具有越来越薄小的趋向

豆腐相传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

饮茶是常事

汉代标准民居为一堂二内

车辆有乘人和货运之分

舟船种类繁多,有舢板,也有楼船

 

第九节

   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

秦汉与罗马,文化的统一早于政治的统一

征伐过程各不相同

中国依靠郡县制度统治,不必依赖军队

罗马以宗主国地位,依赖戍军

秦汉推行儒家教化,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基督教虽有普世理念,却有强烈排他性 

 儒佛道互补共存,多有回旋余地

 中国经济体系可以扩张,却难以裂解

  

 

4.东亚的中国

     (公元2世纪—公元10世纪)

    滚滚江河奔流不息,中国又跨步向前,晋身为东亚的中国。在此阶段,四邻民族内徒与外来文化影响,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面貌,也使中国的文化内涵更显丰富多彩。而这一连串的变动,让中国式的衣食住行有了新样,就此奠定了后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秦汉帝国的崩解

  秦汉演变为三国与罗马帝国衰亡异同

  汉代地方力量渐趋强大是因为地方大族日益壮大的缘故

  罗马衰亡过程中有军人专政的现象

  中国佛教兴起与罗马基督教兴起,有显著差异

  中国经济基础在农村,而罗马不是

  中国文化秩序没有因分裂而有根本改变

 

第二节

   中国与周边民族

     秦汉时期中国北方吸纳了诸种“胡人”

     汉唐时期胡汉文化进一步融合

     北方汉人南移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

     中古社会结构与族群移动有相当密切关系

 

第三节

   佛教的影响

     鸠摩罗什翻译佛教经典功不可没

     佛教在中国发展要有所调和

     公元4世纪时佛教在中国已经生根,华僧已取代胡僧

     玄奘译经是伟大事业

     佛教进入,道教成形,两者同步

     儒佛道相互背反又彼此互补

 

第四节

   文学与艺术

     律诗绝句形成中国传统诗体主流

     唐诗为诗作之全盛

     韩愈文学革命可与五四运动前后辉映

     民间文学艺术与小说的发展

     外来文化对中国绘画乐舞影响巨大而深远

    

第五节

   天文、数学与医药

     天文学与历法密不可分

     数学重实用轻理论

     医学与本草学是重要的学术领域

     中医是从实践中发展的

     学者在解决实用问题时不断有提升与开拓

 

第六节

   中古的衣食住行

     面食流行是一个重要转变

     蔬果品种丰富

《茶经》是茗文化的经典著作

   夜光杯可能是玻璃杯

   中唐以后妇女衣着十分开放

   今日日本城市单位犹存唐代遗风

   唐代马球是常见运动

 

第七节

   经济形态的转变

     隋唐经济起飞首先依托人口

     市场发展的另一个依托是交通的便利

     纺织品贸易是最大宗的

     茶酒糖也是主要的商品

     瓷器成为中国特产

     唐玄宗时中国造纸技术传入阿拉伯

     

第八节

   民族关系

      羌、氏人口渗入中国

      所谓“五胡”

      北方中国胡化程度多高于汉化

      西北西南民族关系复杂

      长江以南汉化优势明显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才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第九节

   中国对外关系

      隋唐以前,中国北方长期沦为战场

      隋唐统一之后,中国成为亚洲中心

      高句丽、日本等东方诸国

      吐蕃与南诏

     

第十节

   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的比较

      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的社会政治结构比较

      军权的扩张和皇权的式徽

      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成就其辉煌

      中国与伊斯兰,两个普世秩序,都能维系庞大人群,达千年之久。若从其中心思想言,两者大相径庭。伊斯兰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人对唯一真神无条件的服从与尊崇,人的地位十分卑下。独一真神的信仰,不易与别的宗教融合。儒、道、佛三家融合为中国普世秩序的中心思想,“人”是尊贵的,“人心”是宇宙万物观照与理解之所在。佛教“境由心造”与儒家“事在人为”两项观念,在中国融合为一。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对而言,前者借重于人以外的神力,后者注视于人的内在完美。

 

5.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

     (公元10世纪—公元15世纪)

     中国文明更进一步扩大到东亚以外。面对其他文明的挑战,冲突与融合是最常上演的戏码。许多外来民族的扩张,尤其蒙古西征,将东亚的中国与西方之间,建构成一大片交流融合的地区。于是,中国的经济网络扩大了,而中国型思想也更坚实地形成一个完足的思想系统。经过这一次的转换,中国与东亚几乎已不可分隔!

 

第一节

   中古后期的中国与列国体制

宋人不再是东亚世界的中心

日本大量接受中国文化

中亚列国的发展与中国也颇有渊源

 

第二节

  北族政权与汉人世界

     北族政权的建立凝聚了北族的共同意识

     北族政权对汉文化的影响与改变

    (北族):契丹、女真与蒙古三个族群,曾在中国建立了三个王朝:契丹人建立的辽(947-1125)、西辽(1132-1218);女真人建立的金(1115-1234);蒙古人建立的元(1271-1368)。重叠的年数不计,只从辽代到元代终止,已有四百二十余年,元代顺帝北返蒙古故地,成吉思汗的子孙仍为后元。

    

第三节

   东亚经济圈的形成

     以丝帛换取和平

     瓷器和铁器贸易盛况数百年

     泉州是重要的国际港口

     陆路贸易中东因地理优势而垄断利润

     海道国际贸易繁盛

     中国货币成为国际通货

    

第四节

   经济与多元网络

     宋代建都汴梁主要为了漕运方便

     东南是最富裕的地方

     宋代经济活动都市化现象显著

     宋代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

    

第五节

   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

     宋代对士大夫的优待空前绝后

     宋代教育普及

     书院兴衰,具有重要思想学术意义

     书籍的出版与流传

     

第六节

   思想的多元与整合

      韩愈、李翱是引导儒家开拓新境界的先锋

      朱熹是中古儒学集大成的人物

      佛教从精英层走向平民层

      道教同样走向大众化

      民间信仰相当活跃

    (启示与救赎的希望,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诉求)

     

第七节

   近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数学占有重要地位

     郭守敬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宋代冶炼钢铁数量,已居当时世界之冠

     宋代火器已使用于战场

    

第八节

   近古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宋代女性体态与唐风仕女不同

     宋代船舶已颇为完备

     宋元茶肴烹饪方法与今相当接近

     食补与养生

    

第九节

  近古中国与东亚转型的特色

     宋代知识分子由玄理转向实践

     北族领导层推动汉化

     庶民生活由乡社取代宗族

     北方部落结构与组织的调整

6.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  上篇

     (公元15世纪—公元17世纪)

     中国全盘进入了世界秩序。海洋的开通和欧亚大陆频繁的陆路交通,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秩序之内。贸易上的顺差,使中国经济持续成长三百年之久,并使中国在近代以前跃升为世界最繁荣的地区!外来的刺激,也促使了中国的知识界尝试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本质----这是历史上相当于欧洲启蒙时代的努力。可惜,这一努力竟中途夭折了。

 

第一节

   明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僵化

     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区别

     由开放与闭关之间的摆动最终趋于闭关

     明代政治权利是绝对的皇权

 

第二节

   人口与生活资源

     中国人口大幅增长由明代开始

     明代引时了玉米、番薯与花生

     多种多样的小农庄经营

    

第三节

   大海波涛

     世界大洋航道的开拓与明政府的闭关锁国

     倭寇的走私活动

     郑芝龙与郑成功

    

第四节

  第一波西潮

     利玛窦等人的传教活动

     传教士学识渊博,皆为饱学之士

     传教士促成了中西方之间的全面认识

   

第五节

  明代的工业

     明代最发达的产业是纺织业

     陶瓷业是明代另一重要产业

     明代具有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冶炼风箱

     

第六节

  明代的市场经济

     东南华南地区外贸致富

     明代经营方式中有类似现在的股份制企业

    

第七节

  南北经济社会的差异

      北方经济凋敝,人口流失

      王公贵族攫取大量北方土地

      南北经济落差显著

     

第八节

  明代思想的转变

      科举制桎梏思想由明代开始

      王阳明的挑战

      李卓吾的“童心说”

      小说四巨作的产生

      戏剧、绘画等文化艺术不拘一格

     

第九节

  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中国社会文化呈现高度一致性

     西班牙是十足的多元混合体

     活跃的国际贸易壮大了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

     西班牙的大量财富多用于消费

     中西两国的崇尚个性的文化运动

    

第十节

   明朝时的台湾

     16世纪之前的台湾岛是原住民的天下

     台湾岛重要地理位置被西方海上列强看中

     郑氏父子的崛起

     郑成功建立明郑政权

     郑氏政权的核心是军事政权

     贸易是其经济命脉

     注重文化普及,使融入汉文化圈

    

 

7.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  下篇

     (公元17世纪---公元19世纪中叶)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西方,进入世界体系后的中国,发展过于缓慢。自中古以来形成的完足文化体系,开始固定、僵化。曾经出现知识界对中国文明的重新思考,竟也不能在此时延续下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制度,还能运作的最后一段岁月。

 

第一节

   清帝国的性质

      北方族系进入中国常有二元的统治机制

      清帝国的行政系统是双轨制

      满蒙政治婚姻加强了清对蒙古地区的控制

      满蒙合一是中国历史的大事

      建立西藏神权统治

     

第二节

   台湾的开发

      世界和国内的移民潮

      台湾人口激增缘于闽粤移民浪潮

      清初百姓在台湾岛上开拓谋生

      清政府以自治态度对待原居民

      移民多为迫于生计之所为

      在康熙晚期,台湾开始大规模开发

      19世纪时台湾全岛大都已开拓,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节

清初民族与文化冲突问题

    剃发改服实为文化间的冲突

    王夫之坚守抗拒清廷的立场

    顾炎武将经世致用之学,寄于历史学和地理学著作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改革理想

    频繁不断的文字狱反映清廷心存疑忌

 

第四节

   清代学术风气

      清初“颜李之学”是对于明代学术风气的反响

      颜元主张学问能经世济民

      俞正燮与龚自珍于考证之学均有造诣,又提倡通经致用

      清代官员编辑大部头的丛书为数不少,最为著名的有《四库全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

      清代学者因编书形成了一个学术社群

    

第五节

   民间社会组织

      地方人士外出工作多以会馆为联络中心

      地缘、职业与祭祀活动构成同乡观念

      白莲教是多种宗教信仰的综合体

      天地会组织严密,势力浩大

      青帮与洪门之间,似乎长期相安共存

     

第六节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中俄官方往来显著

      中俄雅克萨之战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首次军事冲突

      康雍乾时代中俄关系基本属平等往来

      英国崛起,活跃于海洋航道,企图打开中国贸易门户

      乾隆年间英遣庞大使团来华

      中英双方皆自视甚高

  

第七节
清代的商业活动

      人口增长,盐的消费随之增加

      棉和米是国内市场的重要商品

      对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条路线

      货物以茶叶和瓷器为大宗

      徽商主要经商路线图

      晋商发展票号

      徽商以盐业和当铺而著名

 

第八节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接触

      世界文化冲突的显著案例:“礼仪之争”

      西方历学对中国有重大影响

      绘制中国地图是西方学术的一大贡献

      17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对西方世界造成了冲击

      19世纪时欧洲对中国的评价由赞美变为轻视

 

第九节

通俗文化

  说唱表演样式,北方是鼓书,南方为弹词

  历史演义常为说唱家采用

 《白蛇传》是最为著名的爱情故事

  京剧的诞生和发展

  民间的历史观和正义观

 

第十节

   当时的欧洲

      欧洲启蒙运动留下一串闪亮的名字

      欧洲西北角四列强

      亚洲三个古老帝国

      美国独立革命

      法国大革命及其转变

      德意志成为中欧最强大的国家

      美国向世界强国快速成长

      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清代的中国在自满的沉睡之中

 

8.百年蹒跚

(公元19世纪中叶公元20世纪中叶)

  西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帝国的扩张,主宰了全世界的命运。面对这样的压力,中国被打垮了。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国为适应新的世界,从内部检讨与反省、从外面学习和模仿,中国的文明竟致撕裂、扯碎。中国重新整理自己,重新开步走向新的世界,还需经过20世纪上半的苦难,才逐渐出现振兴的希望。

 

第一节

   内忧与外患

       乾隆后社会由盛而衰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挫败连连

       辛亥革命是人心思变的爆发点

       抗战八年炼铸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第二节

   中国近代经济的改变

       从巨额顺差到巨额逆差

      男耕女织受到巨大挑战

       经济命脉破裂导致财富外流

       改变中国经济形态的因素:交通与现代工业生产

      

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改变

      中国在1870年以后有了传授西方学术的学校

      学校教育成为主流,学生知识水平上乘

      知识分子与故乡本土疏离的现象

      中国近代教育有成功的一面

    

第四节

   近代中国的武化现象

       湘军崛起为起点

       袁世凯与诸军阀拥兵自重

       国民党武装力量

     

第五节

   都会文化的勃兴

       大都会除了南北二京,都是因国际贸易而勃兴

       都市两重属性使外商拥有掠夺中国财富的特权

       都市吸纳了大量的人口

       品位时尚方面上海是榜样中的榜样

       都市集中了中国最好的高等学府

       出版业推动中国蜕变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鼓吹

       上海出版业居全国之冠

       俞振飞重建昆曲的艺术地位

       上海成为中国影都

        

第六节

   时代思想与文化变迁

       龚自珍和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

       严复《天演论》最有影响

       梁启超无一不带一个“新”字

       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世俗消遣小说供应量最大

       电影、绘画、艺术糅合中外古今   

        

第七节

   中国近代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

       俄国走上一条严峻革命之路

       缙绅士大夫成为地方领导力量,不同于俄国

       城市涵化农村工作艰巨

       抗战内迁,带来人才、技术与观念

 

第八节

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明治维新为了日本开了新时代

中国维新转为悲剧

中日维新的相似之处

中日维新的差异

清末维新只是夭折的努力,日本维新日后形成军阀专政

 

第九节

   台湾百年的变化

                           《完》

 

 

 

后言:(节选)

    我们盼望,今日科技文明、工业生产为手段的市场经济,以及国族范围的民主政治,能纳入中国文化的以仁为己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文精神;能纳入印度文化众生平等的观念,以矫正人类的妄自尊大;能纳入伊斯兰文化对自然的尊重,以匡正人类浪费资源、毁坏环境的错误。这一重要的志业,有待全体人类的自觉与合作。人类过去彼此杀害的罪孽已经太多了。我们必须学会在互谅互信中,彼此扶助,相擒相将,完成人类文明另一次的重大突破。两千余年前的文明突破,几个主要文明先行的圣哲,为人类界定了存在的价值。这一次突破,是为了再度阐释那些圣哲界定的价值,使人类主宰了千万年的世界上,真的有了人类长久憧憬的新天新地,新的伊甸,真正天下为公的大同境界。

在此时,中国人责无旁贷。巴颜喀拉山的雪水,在最近的未来必流入大洋。在彼此相通的海洋中,长江、黄河的水滴,将与别处的水滴混合。那时,中国的江水河水、印度河、恒河、尼罗河、波斯湾、红海、地中海、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刚果河……各处的水滴将在本来就分不开的大洋之中,难分彼此!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止于2012126

     

 

 

 

 

 

 
[←]暂无内容 [→]暂无内容

版权所有: 2010-2011 ©  北京来时路医用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芦城工业园1号 102600 电话:010-61230729 ICP备190235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