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标志
 
洗鼻壶社区
 
 
 
洗鼻壶社区
 

中国文化发展概要(收心字)

2014/2/8 15:22:00

信息内容

中国文化发展概要(收心字)

 

中国很早就有盘古开天地,女娲抟(tuan)土造人的神话传说,也有记载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黄帝所创造赫赫业绩的文史文献,当然最能说明中国人起源的依据是20世纪以来考古所发现的早期人类大量的遗址和完物的资料。

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华厦辽阔的大地上,至少200万年以前就留下了中华民族祖先的遗迹,它们遍及全国各地广大地区。1998年在安徽繁昌孙村发现的250万年前人类遗址。1965年在云南元谋发现的17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从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期的古人类化石中看出。他们都呈现出铲形门牙(齿)颧骨高突的黄色人种典型特征。与其它人种有着明显的区别。说明中华大地就是蒙古人种的故乡,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就在上古洪荒时代就在这里繁衍劳动。创造着古代的历史与文明。

旧石器时期的人类终年为生存与大自然进行搏斗,在艰难中度过了百万年的漫长岁月,这时在中国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这是由猿变到人的关健,也是原始物质文化的开端。当时的古人类主要经营采集,狩猎经济,并且开始学会了对石块等现有自然物进行简单加工,制成尖石,圆石,骨针等工具,使之帮助人类获取劳动果实,改善生存。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曰“固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大学

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康有为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雏形期——先秦文化

中国文化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孕育和发生,中经夏商周曲折多致的演变,到春秋战国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留存下来的许多历史传说和文化遗址,到所拥有的大量文字记录和礼乐制度,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竞起,表明中国文化的各方面在这一时期都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格局。

一、  上古:中国文化的开端

上古时期,文字尚未发明和使用,属于原始文化时期,可以分为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它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虽然上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但通过考古发掘并与有关的学科研究相结合,仍然可以复原和揭示当时的社会生活,寻觅和追溯早期的中国文化源头。

语言的产生,火的使用都是这一时期伟大的文化创造。北京猿人已经能熟练地使用和有效的保存火。这些早期的人类活动已经包含有意识性的内容。它们不仅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而且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始。

二、  农业文明的诞生

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中国古方明历史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农业是这一时代最重要的发明,它使人类的生活由完全依赖自然的赐予过渡到改造自然的生产,建立了生产型经济。并使人类的生活方式由采集和狩猎而动荡不安的迁徙,转变为以种植植物为主的较为安稳的定居,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身生活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成为人类文化创造上的巨大进步。

三、  原始精神文化

与原始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原始精神文化亦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其主要存在的形态是原始宗教和艺术,为后世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夏、商、西周:中国文化的勃兴

(一)汉字的发明和使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人们用以表达思想感情,进行人际交往,发展传统和文化的主要工具。

(二)从神本向人本

()发达的青铜文化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百家竞起的社会条件

(二)百家学说及其特征

西汉刘歆,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是墨翟。

儒家学说以孔孟为代表。儒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仁、“礼、“中庸,其核心是仁学,所谓“仁者,爱人。孔子的“爱人是广义上的。从小到家庭之爱,到社会的博爱。因此,孔子以“礼为行为规范。“仁、“礼结合,形成了“仁、“礼一致的体系。无论是政治理念还是道德修养,都体现着鲜明的政治和伦理色彩。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仁”的学说。倡导“仁政”反对暴政。儒家讲求入世,重视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成为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内容最丰富的思想流派。

墨家的主张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等。认为只要人人互助互爱,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如同自己的一样,天下就太平了。他们反对战争动乱,反对生存条件以外的消费。强调义利并举,在政治上主张统一思想,统一政令。其思想带有明鲜的功利色彩,典型地反映了小生产者,小私有制的性格特点。

道家学说的创立者是老子,庄子是集大成者。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道生万物”,“道法自然”。“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万物运行的规律,老子倡导无为,提倡顺应自然,主张老百姓过一种无知无欲的“小国寡民似的生活。老子哲学中最可贵的是其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肯定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指出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之,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人世纷争,在基本人生态度和政治理想方面,与儒家相悖且互补。

法家的先驱者春秋初年的管仲、子产,到战国前期形成了以“法治为特征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为李悝,商鞅等。战国后期,韩非成为法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在总结先秦法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形成了完备的法家理论。他还根据当时陆续出现的君主集权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理论。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法,在文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韩非的思想得到秦王赢政的赞赏,正是在韩非统治思想的指导下,秦朝得以强盛并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

(三)开拓、恢宏的文化精神

     在文学上,汉赋、乐府诗和散文成绩斐然,不但盛极一时,富有特色,而且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成为一种文体的楷模。在史学上,《史记》《汉书》两者巨著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中国史学新纪元。传统科学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天文学方面有了举世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五星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张衡发明制造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仪器。在医学方面,出现了张仲景、华佗等著名医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麻散汤”,世界上最早的健身操《五禽戏》,产生了《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建立了传统医学体系。在数学上有了勾股定理的最早记录,出了《周髀(Bi)算经》、《九章算术》等数学名著。

中外文化:汉代丝绸之路

二、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

从公元220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动乱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玄学的兴起和与儒、道、佛的相互激荡

玄学的产生是从两汉到魏晋思想上的最重要变化。由于统治阶级腐败以及社会大动乱,有力宣告了儒学的“不周世用和思想的虚伪,当时士大夫阶层,为了自身生活,虽然仍然坚持承认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存在意义,但占主导地位的却是道家的个性自由,他们追求清淡的同时,在学术思想领域则推崇比经学更精致简约而富有思辨色彩的理论体系——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家皆祖述老庄倡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哲学,他们主要探讨的是有无、本末、动静、名教与自然等哲理问题,以探求理想人格为宗旨,以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为根本。这些探讨不仅显著地提高了传统哲学的思辨能力,为传统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在生活中也反对使人们崇尚自然,反对矫揉造作,成为传统美学的精魂。

(一)文学、艺术、科技的成就

古典文学进入了一个发展高峰阶段,五言诗已经完全成熟,骈(Pian文繁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著作开始出现。史学继续蓬勃发展,史书体例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有《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和《魏书》五部新的断代史问世,艺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书法的五种字体已经形成出现了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著名书法家,达到了书法艺术的高峰,绘画方面有了新的进展,顾恺之、陆探微等成为我国最早的知名画家,雕塑艺术更是蓬勃发展。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等人,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非凡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撰写一系列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有鉴于此,文化史学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定型及强化期

中国文化类型的确定是从秦汉建立大一统文化开始,中经魏晋、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明时期得到强化,时间跨度很大,延续了近2000年。

一、秦汉:大一统文化

(一)文化的统一

(二)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儒学独尊的文化政策伎儒家的经典著作备受推崇,《诗》、《书》、《礼》、《易》、《春秋》为尊奉为《五经》。对这些经典的研究就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部——经学,也成为以汉代开拓直至清代的官方哲学,中国文化进入到了经学时代,在汉代,经学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

中国几个最大的石窟群、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均开凿于这一时期,代表了当时的雕刻水平和风貌。

三、隋唐:文化的兴盛

公元581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之后不久,唐朝建立,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盛世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继承了魏晋以来的汉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又采撷了国内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时还吸收了海外各国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又一辉煌灿烂的时代。

(一)繁荣的社会风貌

隋唐王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统治者比较开明。在思想上,采取儒佛道三教并举的政策,实行开明专制。一方面提倡儒学,企图用儒家的忠孝伦理思想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另一方面大力推崇佛道二教,把它视为社会安定,淳厚风气的有力手段。在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校和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统治。隋唐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国家机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同时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度,不以门第而以才学选拔人才。

这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有:恒星位置变化的发现和地球子午线的实测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孙思邈的《千金方》一书为祖国医学之经典;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化传播史上意义重大。大运河的开凿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赵州安济桥成为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跨度最长的单孔石拱桥;唐都长安城的对称布局,棋盘格式的规划和建设,成为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唐三彩更是中外驰名的瓷器极品。 —— 中外交流成第二次高潮

(二)辉煌的文化成就

隋唐时期超凡的社会风貌和气象成为发展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是创造灿烂文化的必要条件,加之外域文化精华的不断注入,使隋唐文化取得了熠熠生辉的丰硕成果。

文学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诗歌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极致。其题材之新颖,内容之广泛,数量之繁多,艺术之精湛,都是任何朝代无法比拟的,仅清人编辑的《全唐诗》所录就有2300多位诗人,48900多首诗作。古文运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一扫六朝绮丽的文风,创造了一种自由、质朴、实用、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传记小说的兴起又是一重要成就。

史学盛况空前,成就非凡。一是官修史书的确立。二是史学著作中有了新的创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

艺术异彩纷呈,登峰造极。绘画大大向前发展,技巧手法有所突破,以“莼菜条型线条改造了传统线描方法,丰富了线条的美感因素。画科种类全面发展,人物画辉煌富丽,豪迈博大;山水画青绿雅淡,韵味无穷;花鸟画初具规模,显露特色,雕塑成就非常突出;敦煌莫高窟的佛塑,艺术之精,举世闻名;唐昭陵的六骏,神态各异,生动逼真;四川乐山大佛,雄伟自然,庄重朴厚。这些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享誉世界的艺术精品。书法达到新的高锋,各种书体繁多,大家名家辈出,尤其是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将楷书推至登峰造极的地位,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并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典范的人物。

四、宋明:文化的强化与成熟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后经南宋、元到明王朝统治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并且与北方少数民族和外域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中,成为一种完备成熟的文化。

(一)儒学的精致——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封建专制日益强化在文化上的反映,它是以儒家思想学派为基础,渗入佛家和道家思想以后形成的一个新儒家学说,较之佛学、玄学更为精致。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周敦颐、程颐等人至南宋,朱熹为集大成者,他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朱熹认为,“理为万物之本源,封建纲常为“天理,并强调人要对“天理的自觉意识。朱熹还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天理遏制人欲“存天理,去人欲,人们应该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通过“格物致知,成为道德高尚完美的人,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理学体系中的另一派为“心学,其开创者是南宋的陆九渊,至明代王阳明。明代王阳明为集大成者。“心学是在承认理的至高无上的同时,提出了“心即理和“心外无理的命题。王阳明认为,封建伦常观念是人们心中固有的“理,即“良知。人应该通过道德情感、直觉与体验,达到“致良知,消除私欲和不正当的念头,以本性的自我觉悟到道德的自我完成,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但是无论是朱熹的“理学”,还是王阳明的“心学”只是在道德修养的途径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在本质上都是要极力维护封建的社会秩序,伦理纲常的,都是约束人的情感欲求的理论,以后还逐渐演变成为禁锢人们思想本性的枷锁。

当然,由于理学是融儒佛道释为一体的新儒学,成为儒学的第二次大改造,使其在哲学的思辨程度上大大高于前代,从而赋予了传统儒学以哲理性和思辨性。还用于整个理学都将道德提高到本体地位,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二)趋于细腻的士大夫文化与勃兴的市民文化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鄂大势相呼应,宋明文化在类型和样式上也浸润着时代的特有风貌。一是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的细腻、精致的士大夫文化,另一是与繁荣发展的商业经济,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的情调相适应的勃兴、热烈的市民文化。

士大夫文化的细腻与精致主要通过宋词得到体现。词来源于民歌,句法长短相错,音律、语言的契合固定而讲究,适宜描写深刻,细腻的思想和感情。因而,传世的宋词大都典雅委婉、清新秀丽。虽然宋词中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人“大江东去的气势磅礴的名句,但更有柳永、李清照等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转柔美的绝唱,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柔弱。与宋词的意趣相一致,宋画、宋瓷也大都以淡雅细密,温柔清秀为美,表现的是文人的心境和志趣。市民文化的勃兴与热烈是通过许多新的文化样式得到反映。当时在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出现了固定的游艺场所“瓦舍,“瓦舍中又划有多个供表演的圈子称“勾栏。瓦舍勾栏中士庶咸集,热闹非凡,上演着杂剧、杂技、说书、皮影、舞旋、花鼓、舞剑等众多的节目,风格情调决然不同的市民文化开始跻身于文化系统之中,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市民文化的发展壮大,使富有时代特色的杂剧和小说应运而生。传统戏曲在唐代就以傀儡戏,参军戏的形式流行于市,在宋金成为杂剧的清宫调形式至元代杂剧得到了繁荣发展,不但出现一大批著名的剧作家,而且产生了中国戏曲史上的许多经典之作,传世不衰,成为古代文艺史上的一个巅峰,小说在宋是以话本的形式流行,主要作为艺人讲演故事所用的底本。到了元末明初,又出现了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小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绩,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科技新成就及文化交流

在中国文化趋向精致、成熟化的背景下,古代科技在宋明时期亦发展到极盛: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大发明创造是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成果。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医药学、冶金术、造船术、纺织术、制瓷术等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

郭守敬的《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在药物学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各种新技术,是一部称誉海外的工艺名著,沈括的《梦溪笔谈》对古代科技经验进行了总结,是一部卓越的百科全书等等。

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北部边界实际处于开发状态,阿拉伯等地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入中国,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欧洲旅行家来到中国,他的《马克波罗游记》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桥梁,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清至五四运动

从清王朝建立到1919“五四运动之前,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时期。与延续了近2000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相比而言,时间比较短暂,但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通过新旧文化,中西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变化和交锋,中国文化走过了从传统向近现代化转变的艰难历程。

一、清:传统文化由盛转衰

(一)空前的文化专制与早期启蒙思潮

明末至清朝时期,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时期,统治者以崇正宗,灭异端为名,在文化思想上全力剪除危及封建思想基础的“异端学说,文化专制主义空前严重,突出的表现是大兴文字狱,文人往往因“疑似影响之词,横受诛戮清代统治者在推行文化专制上利用各种手段且不遗余力。仅乾隆帝就曾一手操纵禁书活动达19年,共禁书3100多种,151000多部,销毁书版8万多块。中国文化在此期间遭到巨大的浩劫。

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具有反封建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也开始出现,以黄宗义、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 一批思想家,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愚昧注意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们批判宋明理学注重经世改用,反对传统的“重农抑,主张大力发展工商业,抨击科举制度,主张创办学校,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并努力把中国传统与文化加以“会通”,有一种“超胜”西学的民族自信心。与此同时,随着明代后期市民文学的兴起,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问世,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展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使命。

(二)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后,至清代已经达到了极致。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不辍,并继续向前发展,统治者调动巨大的人力、物力,对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进行了收集、考证,进行古典文化的大总结。继明《永乐大典》之后,清代先后编纂了大型类书《古今图书大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基本汇集了清康熙以前的古代文献,大型字典《康熙字典》成为世界上最多、最早的字典,以及大型作品总集《全唐诗》、《全唐文》等,特别是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入古书3500多种,79070卷,装成36000余册,对清乾隆以前的书籍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文献,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文化的转型

明清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的日趋没落,统治集团也愈来愈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原有的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明显衰减,他们对内实行文化专制,使文人学者只能埋头于古籍的考据,回避现实与政治思想日益脱离社会实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排斥外来文化。而在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努力要把整个世界卷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势力的侵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映封建经济政治并为之服务的传统文化已经无法适应这种文化的形势,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迫使它不得不进行自身的革新,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也自此开始。

第一阶段是中国人从物质文化上认识西方文化的阶段: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中国人走向了向西方学习船坚炮利的道路,并兴起了洋务运动,开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序幕。第二阶段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维新派认识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背后是政治体制的先进,于是将改良的矛头对准了封建制度;特别是后期出现的革命派。在大量介绍西方书籍的同时,推动了中国文化向制度层面转层。辛亥革命宣告了2000多年封建专制的结束。第三阶段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转型发展到精神层面的标志。

“德赛引入

2014.2.7

[←]空鼻症 [→]耳鼻喉科缘何成为伤医案件的“高危区”?

版权所有: 2010-2011 ©  北京来时路医用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芦城工业园1号 102600 电话:010-61230729 ICP备19023520号